战略出击显强硬风格
习近平就任中央军委主席以来,11次视察各大军区一线部队,遍及二炮、空军、海军多兵种和武警部队。
在和平时期,习近平如此高频度视察军队的做法,颇不寻常。此外,官方媒体能够如此多地公布习近平在军中视察时的诸多细节亦不寻常,比如说亲自审定4万兵力演习方案,甚至公开了视察驻守内蒙古边防部队时的大量照片。
分析人士认为,这两个“不寻常”背后又有两个“罕见”,一是中国持续发展遭遇到的挑战是“罕见”的,另一个是中国走向海洋国家的机遇亦为“罕见”。
2013年,中国遭遇到的罕见挑战表现在美、日在东海海域制造事端;南海方面,美、日不断与越南、菲律宾联手捣鬼,即便是中国航母在自己的海域演练,都被跟踪监视,甚至出现了中美军舰对峙。
可以说,中国在持续发展与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与相关利益方的明争暗斗的烈度,都是空前的。
于是,习近平提出“军人还得有血性”,要求在中印边境、钓鱼岛、南海等敏感争议地区有理有节地“亮剑”,这表现出了其治军的战略取向。
他的思想表述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强调战斗力是“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更大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所面对的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做好准备。另一个层面是要“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真正使战斗队意识在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
显而易见,习近平的“强硬”风格在对外政策上得到了显现。在东海、南海、朝核等问题上,特别是在和日本关系的处理上,表露无遗。围绕钓鱼岛争端,以及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中国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
分析人士认为,最具观察性的指标是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分。虽然划分防空识别区是国际惯例,但中国在敏感时刻公布东海防空识别区,表明其并不担心由此引起的误解。
在两个“罕见”的背景下,习近平开始着眼于新形势下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命题。
剑指军队改革
全国两会前夕,关于军队改革的讨论渐热。但目前对于军队改革的最为权威的表述仍旧来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决定》中明确了国防和军队的改革方向和任务,并指出,在新形势下,中国沿袭前苏联体系建立的国防管理、后勤与保障体制、兵役制度和动员体制,以及军兵种和部队建设结构方面的制度亟须转型。
习近平下决心借鉴和运用外军改革转型的成功经验,摆脱技术和体制上的劣势,建设符合国情、军情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具体而言,推进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优化军委总部领导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理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等。尤其强调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包括强化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等。
军队的体制编制改革的呼声在军内渐强,民间亦对解放军改革充满期待。三中全会后,尽管有不少军改版本流传,但未获军方证实,国防部去年12月11日发布消息称,总部有关部门正在筹划部署,研究贯彻措施,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落实。
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在《求事》杂志上撰文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在经历了大力发展武器装备的初始期后,正在进入攻坚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遵循变革规律,适时果断地把变革锋芒指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变革取得成功。
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整肃军风军纪的动作后,军队风气大为改观。此番印发《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意在为军队改革进行思想理论准备,高级将领调整到位后,军队改革或可破题。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说2013年还只是提出了军队改革的方向,那么进入2014年后,军队编制体制改革将进入实施阶段,有望出台具体的改革方案,并逐步将改革方案付诸实施。
两会后关于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启动运行的消息无疑是军队改革的强力推手。在完成国家安全顶层设计和机构设置后,改革阻力和障碍将不受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