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蒸汽弹射器的应用迄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不但在技术设计上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其结构和部件技术也有很大程度的公开。事实上,限制弹射器设计制造的瓶颈已不复存在,中国制造蒸汽弹射器的成败只取决于原理与液压弹射器差异不大,只是利用功率性能更好的蒸汽替代液压油,用开缝气缸替代了传统的活塞一顶杆结构。根据国外发展蒸汽弹射器的经验,开缝气缸的难题主要集中在生产工艺和安装精度,弹性密封则以材料和工艺为难点。
高精度缸体制造现在并不存在工艺上的难题,激光定位等先进装配定位在安装精度上已远超过国外六七十年代的标准。弹性密封件寿命曾经是中国橡胶工业找期存在的弱点,这一难题直到本世纪初才基本得到解决,但以橡胶和先进非金属材料为依托的新材料体系已能够基本解决高压密封带的气密、摩擦、高温和寿命要求。真正制约中国发展蒸汽弹射器的并不是设计水平,也不是加工和装配上的难题,而是缺乏技术积累和相关经验的基础空白。依靠新技术不可能填补这个空白,只能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依靠开发、使用、失败、完善、解决、成功的完整过程,才能够在技术和应用方面打下系统完整的基础。

很多媒体在讨论航母的时候,经常把动力系统忽略掉。因为相比航母巨大的外形、威武的舰载机、规模庞大的护航编队,深埋在内部的动力系统确实不太显眼。相对于航空发动机,水面舰艇发动机再怎么“不给力”,毕竟还能在海面上飘着走;而作战飞机发动机一“犯病”,飞行员就准备跳伞吧。然而航母不仅是一个浮动平台,它就像现代战机一样,也需要极为充沛的动力,来满足高航速和舰上设备的需要。此外弹射器对于航母的意义已经众所周知。正如很多专家预测的那样,中国未来的国产航母,也势必面临采用何种弹射器的问题。无论蒸汽弹射器还是电磁弹射器,不但本身是高工艺、高技术的代表,而且和航母的动力息息相关。因此,航母动力是衡量航母性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和核心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