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陈虎点兵:叙利亚战火未起 国际舆论先行

    叙利亚之战是黑是白?

    不同的舆论话题背后,是不是都隐藏了一些意义呢?在不同的舆论焦点中,国际舆论方面,美国处在一个强势的地位上,他的舆论走向都有统一的目的。

    首先要树立军事干预的正义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表面上和打不打、何时打、如何打无关,但却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家,让大家知道即使要打也不是因为一时脑热,而是经过了讨论、拿出了证据之后才去打的,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的。

    这给人的感觉是:当有人违反了人类通行的道德原则使用化学武器的时候,美国必须要出手惩治这种行动。营造出一种美国是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来决定这件事情的氛围。

    但是实际上打不打、何时打、如何打的问题,形成了两个关键性的说法:一个就是这个问题要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主持下用外交、政治的手段加以解决,这是趋势之一;另一个趋势是,美国和少数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用军事的手段惩罚使用化学武器的叙利亚政府。

    这两个趋势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体现了未来国际秩序的两个走向。以联合国安理会为主导的框架体现的是未来公正的、民主化的国际秩序。不是某一个国家说了算,而是相关的国家、主要的大国坐下来讨论,在相对公正的、民主化的氛围中决定该怎么办;而另外一种是少数国家,甚至某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图去随心所欲的做,这种体现出的是单边的、霸权的、非民主的国际秩序。

    现在的国外媒体围绕着打不打、何时打、如何打问题进行的讨论,恰恰是为了掩盖这两种本质性的区别,这也许是他们的舆论希望达成的目的。

    现在有些媒体大力讨论这一仗要花费多少的问题,意在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实际上对于美国来说,花费一亿、十亿甚至五十亿、一百亿美元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美国媒体在引导大家讨论这一仗要付出多少成本代价的同时,是否考虑到叙利亚人民的损失?

    一旦发起这样的袭击,会给叙利亚人民带来多大的创伤,他们可能没有考虑。从成本来说究竟是“人”的成本大,还是“钱”的成本大?从这个角度看,还能够认为美国的行为是站在人类道德制高点上的了吗?

    现在媒体的讨论恰恰是把人们的思考引入到其他地方,不去关注真正的、人类道义上的问题,反而去关注那些鸡毛蒜皮的问题。这是想要引导大家的思维按他们的方向去走。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李思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